生命学院姚骏课题发现synaptotagmin-凯发k8

生命学院姚骏课题发现synaptotagmin-凯发k8

2021-07-07 19:44:46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基础,已被发现在神经发育、大脑功能稳态和神经疾病中广泛发挥作用。递质释放大致分为动作电位驱动释放和自发释放两种类型,后者虽然不依赖于动作电位,但绝大多数自发释放事件仍然由钙离子激发。过去二十多年中,研究者共发现两种在自发释放中起作用的候选钙感受器蛋白,但领域内对此两种蛋白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因而,自发释放的机制仍然扑朔迷离。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姚骏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synaptotagmin-7 (syt7)可诱发谷氨酸递质的自发释放,并通过这一途径参与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的发病过程。

姚骏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syt7可能是导致双相情感障碍(bd)发生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机制之一是通过激活含有glun2b亚基的nmdars来调节情绪 (mertens et al., 2015; shen et al., 2020; wang et al., 2020)。此前,syt7曾被发现在动作电位诱发的递质释放中扮演钙感受器的角色。在本研究中,作者利用crispr interference多重基因敲低技术(zheng and shen et al., 2018)在海马神经元中敲降自发释放的两种候选钙感受蛋白后,发现自发释放仍然大量存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敲降syt7,则可使自发释放频率大幅下降,说明syt7可能在自发释放中起作用。随后,作者针对syt7可与sr2 起反应触发囊泡融合的独特性质,在海马脑片中进行ca2 /sr2 的快速切换,并观察同一神经元对ca2 /sr2 转换的反应,发现sr2 可以使野生型(wt)神经元的自发释放频率大幅上升,但却使syt7基因敲除(ko)神经元的释放频率上降。随后的钙结合位点突变和钙浓度梯度测试等一系列实验,均证实了syt7在海马神经元的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自发释放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后,作者探究了syt7的这一功能的生理意义。在作者的前期研究中,已经发现syt7处于突触前活性带的边缘区域,其介导的谷氨酸释放通过专一性激活突触后同样处于边缘区域的glun2b-nmdar,是bd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者进一步检测了syt7介导的自发释放,发现和其它两类钙感受蛋白激发的自发释放相比,syt7诱发的释放可以特异性激活glun2b-nmdar,从而可能参与精神疾病的发生。

在此后一系列实验中,作者以bd病人ipsc分化的海马神经元为模型,检测了病人神经元中的自发释放的性质,并采用基因嵌合突变技术改变了syt7在小鼠突触前膜上的定位,一系列实验结果均证实了syt7在bd病人神经元和小鼠神经元中能够通过诱发谷氨酸自发发释放激活glun2b-nmdar (图一)。

图一. syt7介导的谷氨酸自发释放特异性激活glun2b-nmdars

综上,本研究阐明了syt7可能通过诱发谷氨酸的自发释放参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分子机理。本论文于2021年7月6日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杂志以“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突变干扰synaptotagmin-7介导的nmda受体的自发激活”(synaptotagmin-7-mediated activation of spontaneous nmdar currents is disrupted in bipolar disorder susceptibility variants)为题在线发表。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王秋文是本文第一作者,姚骏研究员是本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王颖菡、汪兵、卢思瑶和生命中心博士生陈运为本项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132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