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4日,清华大学葛亮课题组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tmed9和sec12蛋白相互作用介导ergic-eres新型内膜互作调节自噬体膜形成”(a new type of ergic-eres membrane contact mediated by tmed9 and sec12 is required for autophagosome biogenesi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条由tmed9和sec12蛋白相互作用介导的ergic-eres新型内膜互作调节自噬体膜形成的分子通路。
细胞自噬是一种由溶酶体介导的细胞内降解途径,在进化上非常保守,其生物学功能涉及诸多方面,与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人类重大疾病等密切相关。细胞自噬的一个核心步骤是双层膜自噬体的形成,该过程需要内膜系统提供膜来源,并通过内膜形变的方式产生自噬体膜前体。内膜系统是如何转变成自噬体的是自噬领域多年来的谜题之一。
图1. tmed9调节新型内膜ergic-eres互作促进自噬体形成的工作模型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体外重建自噬体的脂化系统、膜泡分离和质谱鉴定,发现ergic蛋白tmed9在调控自噬体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tmed9缺失细胞内自噬体产生水平下降。先前研究发现饥饿条件下eres产生形变并和ergic 发生联系,该过程调节自噬(ge et al., 2017)。进一步的研究发现ergic上的tmed9通过结合eres上的sec12,促使一类新型内膜互作ergic-eres互作的形成。活细胞成像实验发现,ergic-eres互作时间(20-30s)较传统膜互作更短。电子断层扫描3d重构结果显示ergic-eres互作面的最短距离可以达到2-5 nm,提示ergic-eres互作有独特的功能。紧接着,作者发现eres上的sec12可以通过短距离互作接触到ergic膜,实现在eres上反式催化ergic-copii小泡的形成从而调节自噬体膜的产生。此外,ergic-eres互作也会调节sec12从eres到ergic的转位顺式催化ergic-copii产生。结合先前的一系列工作,作者提出了一个tmed9介导的ergic-eres新型膜互作促进自噬体形成的分子通路(图1)。其中,饥饿刺激通过影响sec12与fip200以及ctage5的互作导致eres重塑。eres重塑促进tmed9与sec12的结合,直接介导了ergic-eres膜互作的形成,可以为sec12从eres到ergic的转移提供便利条件,而且由于接触非常紧密,位于eres上的sec12可以直接反式激活ergic上copii的产生。通过以上两种方式,ergic可以在饥饿等胁迫条件下产生copii自噬小泡,为自噬体的形成提供充足膜来源。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葛亮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实验室2019级生命学院博士生李树林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此研究得到了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经费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1-00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