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凯发k8
-
13 may
李赛课题组总结cryo-et的技术突破及其带来的分辨率革命
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t)是在原位环境下发现并解析新结构,实现跨尺度生物成像的重要结构生物学手段。近年来cryo-et领域蓬勃发展:一方面,cryo-et数据采集及后续数据处理方法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分辨率的革命性突破;另一方面,细胞环境下的目标识别技术及减薄冷冻细胞样品技术的发展,使在10万倍放大倍数下直接观察生理条件下细胞内的生物学过程成为可能。这两方面的革新相辅相成,极大地促进了在宿主细胞中原位高分辨观测病...
-
26 apr
生命学院李赛课题组利用cryo-et解析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原位结构和膜融合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为具有囊膜的正义单链rna病毒,它变异速度快,短短三年内已进化出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多个变异株。有些突变会导致抗原漂移,增加感染性,削弱疫苗及抗体的效力,给疫情防控带来挑战。在这些重点关注的变异株中,b.1.617.2(delta)表面的s蛋白表现出最高的膜融合特性;同时,delta株表现出最高的致病性,且病人的平均病程最长。delta s蛋白的超强膜融合能力已知可在仓鼠上引发更重的症状,且新冠...
-
22 apr
生命学院李雪明课题组与友谊医院尤红课题组合作开发一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生物组织样…
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cryoet)是一项正在快速发展且极具潜力的冷冻电镜技术。相对于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无需经过蛋白纯化流程,便可以研究生理状态或病理下的生物大分子的原位结构。聚焦离子束切割技术(cryofib)是目前用于制备生物样品最常用方法之一。然而,由于生物组织体积大,相应的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样品制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效率低、样品易碎和定位困难等,极大地限制了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
-
18 apr
来拔河吧,外切酶和聚合酶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是一种在进化上十分保守的dna修复途径,用于保护基因组的稳定性。在分子克隆领域,同源重组长期以来一直被应用于在体内和体外组装多个dna双链片段。其中许多组装方案的可行性依赖于多种类型的酶活性,例如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分子克隆方法gibson assembly,就利用了dna外切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这三种酶活性。在分子克隆中,利用酶产生具有互补序列的单链dna片段对于dna双链片段的组装是...
-
13 apr
brian kobilka、陈春来和金长文等课题组合作利用多维互补的生物物理学手段揭示β2肾…
2023年4月10日,斯坦福大学brian kobilka 课题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春来课题组、北京大学北京核磁共振中心金长文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胡蕴菲课题组、东北大学asuka inoue课题组、莱比锡大学peter w hildebrand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联合发表题为“β2肾上腺素受体固有无序c末端的功能和动态 (function and dynamics of the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carboxyl term...
-
10 apr
生命学院周帆课题组与合作者构建和鉴定非人灵长类类胚胎模型
胚胎着床至原肠运动是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临床早期流产的高发期。受限于伦理争议和样本来源,相比于模式动物,灵长类围着床后发育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基于胚胎干细胞组装的类胚胎模型为灵长类胚胎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类胚胎能体外培养到神经发生和器官发生阶段,人胚胎干细胞诱导获得的类囊胚也可以模拟囊胚阶段的形态和分子特征。非人灵长类具有与人相近的生殖发育和胚胎发育特点,是研究生殖...
-
04 apr
生命学院黄善金课题组报道磷酸化激活微丝解聚因子控制花粉管生长的新机制
2023年4月3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善金课题组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题为“cdpk16磷酸化激活微丝解聚因子促进拟南芥花粉管微丝骨架动态周转”(activation of actin-depolymerizing factor by cdpk16-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promotes actin turnover in arabidopsis pollen tub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揭示了钙离子依赖蛋白激酶16(cdpk16)通过磷酸化激活微丝解聚因子,促进花粉管...
-
27 mar
生命学院钟毅课题组揭示不同学习任务相互干扰的生物调控机制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正如歌词里所写,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快,快到昨天才学的新知识,今天可能就已经不适用了。类似的烦恼并不独属于人类,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同样发生着不可预知的新变化。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动物们的大脑已经具备强大的能力来妥善协调新旧记忆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这种强大的协调能力是生物脑能够持续学习多任务并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也是目前人工智能持续学...
-
21 mar
你们好,watson和crick,我是hoogsteen,我们来折叠吧
近年来,dna纳米结构领域已在诸如环境监测、生物计算、智能材料等众多领域显现出可观的应用前景。凭借优异的可编码性,dna分子通过精确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得以实现复杂的高阶组装,从而形成具有特殊形貌、既定功能的纳米结构。迄今为止,绝大多数dna纳米结构的研究皆是依赖于对单链dna分子之间组装行为的操控,罕有文献记载过将自然界更为常见的双链dna作为构筑单元进行纳米结构的设计和构建。这种对单链dna的高度依赖性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