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凯发k8
-
27 nov
生命学院邓海腾课题组揭示烟酰胺单核苷酸(nmn)通过提高抑癌因子stat1的稳定性预防…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crc的预防和治疗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crc的发生发展与组织炎症密切相关,其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加。研究表明体内烟酰胺二核苷酸(nad)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而我们前期结果也证明补充nad前体烟酰胺或者烟酰胺单核苷酸(nmn), 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保护抑癌因子免受氧化降解,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因此,nmn补充可能成为预防结直肠癌的新方法。2...
-
31 oct
清华大学刘万里与合作者发文揭示igg抗体稳态调控新机制及其在红斑狼疮发病和治疗中…
2024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cls生命中心、免疫学研究所、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刘万里与合作者在国际免疫学顶级期刊《免疫学》(immunity)发表研究论文《ighg1 mrna多聚腺苷化和m6a修饰维持抗体分泌细胞中igg1抗体的稳态》(progressive polyadenylation and m6a modification of ighg1 mrna maintain igg1 antibody homeostasis in antibody-secreting cells),揭示igg抗体稳态调控...
-
30 oct
生命学院陈春来课题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单分子荧光数据分析方法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是研究纳米尺度生物分子动态和相互作用的前沿生物物理工具。传统的长时间单分子fret测量通常依赖于全内反射荧光(tirf)显微镜,通过追踪单个荧光分子的强度变化,揭示分子层面的动态信息。然而,这一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对数据分析和筛选提出了挑战。传统的人工或半自动化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引入主观偏差,严重依赖于实验者的经验。深度学习模型的应用则极大地减少了人为错误,提...
-
28 oct
生命学院黄善金课题组报道花粉管控制微丝聚合的新机制
花粉管生长是开花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两个不能运动的精细胞提供运输载体以成功实现开花植物的双受精。花粉管采用特殊的尖端生长模式,即其生长发生在花粉管最尖端的部位。这种生长模式与根毛、蕨类植物的原丝体、真菌菌丝以及动物神经轴突细胞的生长具有相似之处。花粉管的生长、形态和极性的维持高度依赖于微丝骨架的动态组装。在花粉管生长的过程中,微丝持续从花粉管顶端的质膜聚合并形成特定的胞内空间排布...
-
22 oct
清华大学李赛团队与中国cdc谭文杰团队公布首个猴痘病毒的冷冻电镜照片和病毒粒子结…
猴痘疫情回顾2022年爆发的猴痘疫情已蔓延至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截止至2024年9月,实验室确认的感染病例累计已超10.9万例,导致236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和2024年两度就猴痘疫情发布最高级别预警,宣布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导致本次疫情的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同属还有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等。猴痘病毒有多种天然宿主,既可...
-
11 oct
生命学院方晓峰实验室发现凝聚体可以内陷和切割细胞内膜
多囊泡体(mvbs)是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在细胞质量控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mvb膜通过内陷和切割形成腔内小泡(ilvs),负责分选蛋白质货物,这一过程需要escrt蛋白复合体消耗atp来完成[1]。近些年研究显示,生物分子凝聚体是细胞行使其功能必不可少的结构,通过多种多样的机制发挥作用。凝聚体可以与膜相互作用发生“润湿(wetting)”并引发毛细(capillary)现象[2]。然而,润湿相关毛细力在细胞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仍然知之甚...
-
29 sep
生命学院杨雪瑞课题组与北大刘君课题组合作揭示m6a-cenrna调控癌细胞着丝粒稳态的机…
在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精确的染色体分离依赖于着丝粒-动粒复合体的正常功能。其中,着丝粒的遗传复制依赖于 cenpa 核小体的传递。具体来说,在细胞周期的g1早期,新生cenpa沉积于染色质中;之后,在发生dna复制的s期,旧的cenpa被分配于dna子链和母链上,核小体的空缺由组蛋白h3.3填补。在这一动态过程中,cenpa核小体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提示细胞中存在严密的cenpa维持机制,而其失调则导致一系列有丝分裂错误...
-
13 sep
清华大学颉伟组、王海峰组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sundeep kalantry组合作报道小鼠胚…
在哺乳动物中,雌性(xx)与雄性(xy)细胞具有性染色体二态性。为了平衡基因表达水平,在胚胎发育早期,雌性细胞内一条x染色体会发生转录失活(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xci)。x染色体失活异常,会引起严重的胚胎发育缺陷,多种人类智力缺陷疾病,甚至胚胎死亡。因此研究x染色体失活及其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x染色体失活伴随着剧烈的x染色质结构变化,最终呈现为凝缩的异染色质状态,被称为“巴氏小体”...
-
13 sep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刘万里与合作者发文分析igg1进化及其在抵御病原体中的作用
2024年9月1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生命中心、免疫学研究所、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刘万里教授,与国内多位交叉学科合作者(西湖大学医学院陈相军研究员,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金鑫研究员,陆军军医大学邓国宏教授,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郗乔然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陆路研究员)在免疫学顶级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发表研究论文“ighg1变异体表现出极化分布并增强针对危险致病生物的i...
-
09 sep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欧光朔课题组利用结构预测软件alphafold2开发微管蛋白的高保真…
微管(microtubule)的动态不稳定性对其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依赖于多种微管蛋白(tubulin)亚型在微管末端的组装与去组装。微管蛋白突变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活细胞中对微管蛋白进行可视化标记是研究其功能的关键策略,对于理解微管的动态调控以及解析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方法在活细胞内对微管蛋白低损伤、特异性和高效率标记方面存在显著局限(如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对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