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凯发k8
-
01 mar
清华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解析新冠病毒rna基因组结构,并通过人工智能方法发现…
新型冠状病毒是全球新冠肺炎大爆发的罪魁祸首(perlman, 2020)。迄今为止,已经感染了1亿多人,死亡人数超过250万,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其rna基因组是调控病毒感染的重要因子。新冠病毒的rna基因组非常小,所编码的蛋白质数目也很有限,病毒的生命周期极大依赖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因子来完成(gordon et al., 2020; schmidt et al., 2020)。解析新冠病毒rna基因组的在宿主细胞内的分子结构,确定与...
-
06 feb
钟毅课题组发现果蝇节律神经元门控记忆消退的机制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个中性刺激与具有奖赏或惩罚作用的非条件刺激进行偶联,就能成为可以单独引发奖赏或惩罚反应的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刺激预示着非条件刺激会发生”的记忆。记忆形成后,若反复发生条件刺激单独出现而不伴随非条件刺激的情况,那么条件刺激对非条件刺激的预示作用就会被重新评估,甚至形成“条件刺激预示着非条件刺激不会发生”的消退型记忆(extinction memory),于是记忆消退(memory extinction)就发生...
-
11 jan
清华大学王新泉与张林琦课题组深度解析人体中和抗体抑制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于2020年初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球引起超过8600万人感染,导致超过189万的死亡病例(https://covid19.who.int/)。中和抗体和疫苗是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经有多株抗sars-cov-2的中和抗体被报道。中和抗体可以识别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spike)上的受体结构域(rbd)、n端结构域(ntd)或者s2结构域。最近,该研究团队从8位sars-cov-2感染者体内分离并鉴定了206株特异性...
-
11 jan
杨雪瑞课题组发现长非编码rna letn控制细胞核仁形态与功能活性的关键作用
人类等高等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包含大量长非编码rna(lncrna),其中绝大多数功能未知。在数万个lncrna中,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数百个与多种细胞过程与生理功能相关的lncrna,但在核心细胞过程中不可或缺,起决定性关键作用的lncrna仍然非常少见。近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杨雪瑞课题组首次发现了一个对于高增殖率细胞的核仁结构及功能至关重要的lncrna,将其命名为letn。研究还揭示了lncrna letn 与其互作蛋白npm1之间的共进化关系,...
-
30 dec
潘俊敏课题组报道ift蛋白复合物与马达蛋白互作的机制
纤毛是一种突出于细胞表面的细胞器,主要由纤毛膜及其包裹的细胞微管所组成。其非常保守, 在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中都广泛存在。纤毛可分为运动纤毛和不动纤毛。运动纤毛通过摆动来调控细胞的运动,比如纤毛虫的运动。不动纤毛主要参与信号传导,通过纤毛膜上的离子通道或受体感知外界的信号,如物理信号(如液流产生的机械力),化学信号(如气味分子)和生物信号(如多肽hedgehog)等,从而调控动物的生理稳态和发育。纤毛结构...
-
08 dec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柴继杰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科学》上发表长文首次揭示植物tnl类抗病…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柴继杰课题组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的jane parker课题组、paul schulze-lefert课题组合作,近日发文首次报道了植物tnl类抗病蛋白rpp1直接识别并结合效应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体并作为全酶催化nad 水解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促进了tnl下游免疫通路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为理解植物tnl类抗病蛋白活化机制提供了范式。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将为抗病作物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直接模型,有望减少农业上化学农药的使用。